服务电话 136 8103 1293

导语:
 2021年2月16日,在《求是》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署名为“中共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”的文章——《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》,以史无前例的方式宣告了“国家乡村振兴局”的正式成立,21日,中央一号文件——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》正式发布,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当下“三农”工作的核心。事实上,“城乡发展不平衡”几乎是所有国家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,各国因地制宜,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。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,本文以各国“乡村振兴”的成功经验为视点,提出对我国“乡村振兴”具有借鉴价值的不同维度的几点思考。
 

一、英国: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的乡村区域化以空间规划原则实现乡村“多功能主义”

历史上,中国农业为 "小而全"的小农经济,中国农业的区域化发展经历了近百年的探索:20世纪30年代,我国近代农业区划研究工作开始;20世纪80年代,政府组织开展了全国性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;20世纪90年代开始,我国开始重点开展农业区域开发规划……而“大国小农”依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,小农户数量大,经营分散,农村空心化严重,我国的农业区域化工作目前仅停留在产区化的层面,执行程度低,未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。


对比人均耕地面积同样有限的英国,其乡村区域化发展的思路,值得借鉴。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,由于城乡发展功能的相互转移,城乡边界逐渐模糊。虽然乡村发展被纳入更大的范畴,但是乡村地区仍然保留着自身经济、社会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,很多学者提出了“乡村的区域化”,他们指出,虽然“区域”这个词汇很难界定,但是区域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城乡、行政区划概念,能够更真切地反映经济、社会、 政治等相关要素的发展需求,因而构成了新的控制和管理层次。

2004年英国城乡规划法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,提出了“空间规划”的概念,被看作是对以往规划体系的“颠覆”。空间规划的核心含义是:“将规划放在空间发展进程中的核心位置,不仅是作为土地和资源使用的调遣员,而且是主动对影响空间发展的各种政策、行动进行战略调整的协调者,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”可以看出,空间规划范畴远远超过了传统的“用地管理”,而是关注影响地方发展的一切政策和制度建设,并强调对“人”的关注;空间规划采用一种前瞻性的、积极的、促进的方式来与地方机构进行互动,激发社区动力,更加强调“综合性”、“参与性”;最后,“空间”的含义在于打破了传统的行政边界,重新构建规划的空间层次,从而提供更广泛的沟通与协作。


此时的英国乡村规划策略发生了重大变化:首先,规划关注的乡村发展内容扩展到更大的经济、社会、环境背景当中,将乡村作为实现更大发展目标的场所,综合协助乡村发展;其次,规划将乡村地区纳入更大场所进行统筹协调,建立起“国家 - 区域(次区域)- 地方”城乡综合规划框架;第三,规划着力于引导乡村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,其方式包括政府与地方团体进行合作,并帮助建立和提升乡村社区的凝聚力、信任感等。在空间规划原则下,实现乡村“多功能主义”。
 

二、意大利:拒绝盲目贪大求全,精练“绝活”以形成独特品牌为骄傲

自2006年农业部提出“农业品牌化”概念以来,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探索日益丰富,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,是农业市场化与产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。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标志,农业品牌化是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不可逾越的选择。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(2018-2022年)》提出,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,加快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、企业品牌、大宗农产品品牌、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。
 
在世界各发达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中,尽管实现路径各有不同,但农业品牌化却是乡村振兴的共同结果和必经之路。其中意大利便是具有强烈品牌意识的典型案例,由于意大利特殊的地理条件,山地丘陵多,不适合大规模的农场经营,因而形成了众多的中小农业企业。他们具有家族经营的传统,具有代代相传的“ 绝活”,非常重视地域和企业自身的品牌,非常在乎品牌的差异性,并以自己独特的品牌为骄傲,在经营上从不盲目贪全求大。意大利一直把 “特色农业与环境保护相结合”作为一张名片,农业从业者都严格践行“可持续”的座右铭。对农业和自然的尊重,换来了优质农产品的产出,使意大利成为欧盟内部获得“原产地保护”“地理标志保护”和“传统特色产品保护”认证最多的国家。截止到2017年11月,意大利共有欧盟认可的292项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识保护的产品,523种受原产地控制、保证和受地理标识保护的葡萄酒,共有6万家有机农业企业。


我国国土面积广阔,农业生产差异大,县域是农业品牌建设的主力军和主战场,“一县一业”品牌是最佳路径和模式,不搞大而全的多品类品牌。各地一定要充分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产品,通过加工业实施农产品产业化、标准化和品牌化,帮助农产品提升溢价空间。
 

三、中国台湾:农业+文创+旅游破解农业产品低端化与小农边缘化

在实现农业品牌化的多种途径中,我国台湾创意农业的思路值得借鉴。为破解农产品低端化,台湾农业坚定品牌化的出路,并探索出众新颖的方式:如“农业+文创”的品牌创造。注重挖掘公共资源,包括产地资源和品牌资源;注重挖掘、塑造农产品相关的文化价值,掘当地历史文化与特色资源, 将乡村民俗、 农耕文化、 生产器具等与休闲农业深度结合, 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使乡村民俗和产业文化得到传承;注重品牌农产品形象的重塑,使内在品质外在化,外在形象品质化;注重创意驱动,将农产品文创产业化,如台湾“梅之乡”信义乡的青梅产业,已由原来的单纯农业种植,发展成为种植业、农产品加工业、休闲观光业和文创产业紧密关联的新兴产业链。


同时,台湾农业注重创建标准,保护区域品牌。台湾实施品牌认证,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难点在于“产品自身差异化低”,消费者难以辨识,因此品牌认证保护是塑造农产品品牌的一个关键。区域品牌的认证需要政府的支持与配合,以便形成专业的农产运销制度以及法制化管理,提升“品牌公信力”。如新社农会的每一个香菇包装上均印有验证二维码,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农产品经营者和生产者姓名、产地、包装日期以及验证机构等相关信息。


 

四、韩国:农民的能力比土地和物质资本都重要

从本质上说,振兴乡村战略的终极目标,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,提升乡村幸福感,所有的行动由人去参与,围绕人而展开。作为农村现代化的核心群体——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在韩国旨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、农业发展滞后状况的农村建设行动——新村运动中,便花了相当大的力气提高农民能力。“新村运动”针对广大农民开展了村民新村教育,推行“伦理教育和相关技术普及”。为了改变农民听天由命、随遇而安、缺乏斗志的精神面貌,“新村运动”倡导“勤勉、自立、合作”的精神追求,这三个词后来也成为全体国民的道德标杆。韩国农业在近几十年内实现现代化,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到跻身发达国家行列,与其政府对民众观念的教育、精神面貌的改造息息相关,正是基于人的改变使“新村运动”的影响突破了农村,拓展到整治乡村环境、兴办文化场所、养老等领域,使得韩国发展突飞猛进。

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·舒尔茨认为,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,农民的能力比土地和物质资本都重要。加强农民素质的提升,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,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。
 

五、日本:观念的变革:将农业视为集国防、文化、生态功能为一体的社会产业

农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,是关乎国际民生的大事,完全的市场化或完全的计划经济似乎都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。


在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,日本对于农业经济采用全新的视角——不再将农业视为单一产业去看待,而是将农业看作一种社会产业。1999年日本颁布《食粮、农业、农村基本法》(简称新农法),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改革。此次改革更重要的是变革对农业产业的观念, 新农法赋予农业国防安全价值、文化价值、生态环境价值,即它为全社会提供价值,也需要全社会来扶持。农业产业的观念变革使日本政府在强调“生活优先”发展, 推动农业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以及乡村观光旅游复合型的“六次产业”发展模式。重点发展生态农业、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,在保证国防安全、生态安全的基础之上,让农作方式成为文化的载体,让乡村成为文化的容器,促进产业融合发展,体现出农业的更多社会功能。

 

结语:
国家“乡村振兴战略”的提出,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即将大步迈进,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,“三农”工作走向新的历史转折点,从民主管理深化到运营,从经济生活到文化生活,蕴含着区域农业品牌建设、乡村文旅、智慧农业等各个行业的全新机遇。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中汲取灵感,以窥中国乡村振兴的路径,中国农业现代化,你的机会在哪里?快到留言区聊一聊吧!